劉老師首先引出Crutzen與Stoermer仿地質時代而命名的人類世(Anthropocene),該詞意指人類對世界的入侵與改變所形成的世代,這個概念在後來廣泛受到重視,影響了近廿年來文化、科學、政治乃至科學與人文跨學科議題的討論與反省。
「若從人類中心主義來看世界,慧遠筆下的山水(landscape)是否就消失了?」於是提出「人類世轉向時代」下,山水不再只是被觀看者,而是藉之以批判人類在大地留下的創傷;此外,卓越的科技也讓前所未見的星空深海躍入世間舞臺,進一步帶出山水與修行之思考。
接著從三面談「修行」:一、修身看似是對人的禁閉,也可看作是開啟另一通向真實的道路;二、欲望分為能欲、所欲、可欲,眾生困在「所欲」之中不得擺脫,但就是從這裡明白「欲望」也可指生命最原始的能量,它會隨著時空變遷而改變;三、救贖是從「所欲」中脫身,這過程非一蹴可幾,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漸漸發展所就。
「救贖就是美感經驗的實現。」劉老師強調,美感不是從某種美麗形式產生的愉悅經驗,美不是事物的本質;而是人事物間的關係不斷向上提升、與終極關懷產生關聯之體會,使人走出固有的存在情境之限定而別有所悟。
因而美有弔詭性,總是發生在自我毀滅的邊緣,如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人容易陷入自以為的美,而真正的美是從毀滅自我後重建的價值。就如梵谷的畫,美感經驗處在模稜兩可的恐怖之中;如宗教之美,在有限世界裡呈現神聖世界,震懾人而令其提升,「當觀音聖像變成救苦救難的形象時,神聖並未遠離,而是回到日常」。
最後,劉老師帶領品讀慧遠《廬山諸道人游石門詩序》,指出其所描述的山水並未有對應的實景,而是要去人類中心主義去讀萬物,寓指修行。
慧遠筆下呈現其登遊的過程都無所見,「霄霧塵集,則萬象隱形」,彰顯美感經驗不是從捕捉特定景物而得,而是與萬化冥合的境界。美感不可以語言名狀,「信有味焉,而未易言也」。美感伴隨愉悅,但不求之,「雖樂不期歡,而欣以永日」,因此修行當是愉悅的。
在隱退的山水間悟道,方有與萬物自然相遇得到的美;反之,若流連忘返於景物形象,便是「九江如帶,邱阜成桎」,都成了枷鎖。
慧遠將他所見的山水付諸書寫,是為令後人應深悟遠。該《詩序》道出「矯首登雲闕,眇若臨太清」、「神仙同物化,未若兩俱冥」之意,萬物如虛空,無所執才能增進修行。
最後,郭老師以《華嚴經》一微塵出大千經卷的意象回應道,體會萬物的過程即是修行。修行也非一人之事;佛教常言道的「普度眾生」,看似實際難為,但若把自己放在與整體緣起相連的視野中,就會明白自己的修行與萬物息息相關。
席間,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曾稚棉助理教授、林欣儀助理教授等師生與劉老師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