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語言翻譯的發展

佛教語言翻譯的發展
 
  1. 活動目的(如:學生獲益程度之預期)
為拓展學生在佛學專業領域學習能夠認識更多相關連結本講座邀請星雲大師首席英文翻譯暨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介紹佛教經典翻譯的歷史發展當今佛光山國際翻譯中心在佛典翻譯的成果介紹透過講座期望能讓學生在佛學專業領域學習上有更多連結同時增進或提升學生對外語或語言翻譯的興趣與認識

(二)活動流程
  1. 由雲水書院主任曾稚棉老師介紹此講座講師妙光法師。
  2. 妙光法師主講「佛教語言翻譯的發展」。
  3. 學生提問。
 (三)活動內容
  1. 佛教最早的翻譯家是佛陀,而世界上最早的翻譯倫理是用自己的語言來理解佛教,以白話的意思是說:「用自己的語言學習佛所說的話,而不要把佛的言教用梵語來表達」。
  1. 經典結集所用的語言是什麼﹖早期第一、二、三結集方式的一種載體是大家各背一些教法,接著是印度的普通方言,再來是背葉經,最後才是用文字來記載佛陀的語言。
  2. 漢譯佛經事業的開展:第一期是漢魏西晉時期的譯經之初創時期,是由安世高、大月支和朱世行,而佛教傳入中國,大小乘同時進入中國, 以安世高為代表﹔第二期是南北朝和隋時期的譯經之進展時代﹔第三期是唐代時期的譯經之全盛時代。
  3. 宋代太平興國寺譯經院組織為譯主、證義、證文、書字梵學僧、筆受、綴文、參譯、刊定、潤文等九職,通稱譯場九位,而梵唄為第十。
  4. 漢譯經典的原則有「五失本」(道安大師)、「三不易」(道安大師)、「八備十條」(彥琮法師)、「五種不翻」(玄奘大師)及「六種新意」(贊寧)。
  5. 「五失本」﹕將原典翻譯為漢譯時,有五種情況容易失去於本意‐語序變更的問題、因修飾而失去本意、有反覆重述同類語詞被隨意刪削、原典經文中附有說明文字﹔「三不易」﹕是佛經依當時的風俗﹔「八備」: 誠心愛法,志願益人、將踐覺場,先牢戒足,不染譏惡、文詮三藏,學貫五乘,不苦暗滯、傍涉墳史,工綴典辭,不過魯拙、襟抱平恆,器量虛融,不好專執、要識梵言、不墜彼學、博閱蒼雅,類諳篆隸,不昧此文﹔「十條」﹕一句韻、二問答、三名義、四經論、五歌頌、六咒功、七品題、八專業、九本部、十字番﹔「五不翻、六種新意」﹕甚深微妙而不可思議的佛之秘密語,不翻(意義)。第一個是般若心經最後一節的「羯諦・羯諦・波羅羯諦・波羅僧羯諦・菩提薩婆訶」的真言、陀羅尼等詞類不翻﹔第二個是含多義故、如薄伽梵具六義,多種含義的詞不翻(意義)﹔第三個是兼具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六意的薄伽梵(也有翻譯為世尊的情況)等詞不意譯﹔第四個是此無故、如淨淨樹、中夏實無此木,而本地(漢地)沒有的事物,不翻(意義)﹔最後是印度的閻浮樹、乾闥婆、迦樓羅等事物,為漢地所無,保留原音。
  6. 因此翻譯的方法就有音譯、直譯、意譯,而每位有名的翻譯者都會有不同翻譯的方法、特色,最終把佛法的真理流傳下來、令正法久住世間

(一)量化
1.參與人數(需檢附簽名單)
參與人數共33位。詳見附件一。
2.滿意度統計
1 講座(活動)的滿意度  4.8
2 講座(活動)是否對我個人生命有幫助/ 啟發?   5
3 講座(活動)是否對我未來學習上有幫助?   4.8
4講座(活動)題目是否會引起我對未來的學習動力?   4.8
5 講座(活動)是否讓自己感到收穫?  5
 (二)質化(學生獲益-檢附學習單)
    1.活動目的達成度之自我分析(填寫參與活動者於會後之具體獲益內容) 這項是我最後在心得之後寫的分析 這部份我之後再填寫 也許你並沒有了解這題目的原意  以下這些學生獲益部份跟第二部份心得合併  然後再麻煩傳給我  謝謝  
  1. 因為課程讓我了解佛教最早的翻譯者是佛陀跟隨自己習慣的語言,但語言不失本意可以讓人很明白的了解傳達給對方知道,必須透過語言翻譯的轉換來讓人了解,而且也要符合對方當地(國度)的語言或文字。文本選擇,意譯翻譯文字記載,文字修正,做校案,語文學家做鑑定審核,而且原來翻譯好的經文可以成梵唄,透過修改音節使人聽來和諧悅耳。
  2. 要努力用功學習英文,和做佛教翻譯,佛教史上最早出現的佛教翻譯是佛陀自己。佛認為人應該用自己的母語詮釋佛法,但又不能偏離原意。中國的佛教翻譯歷史久遠,而且影響非常大。大小乘並行。譯經的分工非常精細。翻譯的技巧非常令人嘆為觀止。翻譯不同的語言要注意字的意思和語言背後的文化。
  3. 從此次的課程中了解到佛教最早的翻譯者原來是佛陀,而翻譯的主要且的是用各種語言,讓更多人去了解佛法中的語言,文化、教理,而運用口耳相傳為初期經典結集的載體,而到了伽色及迦王後才有文字記載,而漢魏西晉時期為初期,第二期為南北朝、隋時為切合原義第三期唐代為華人最高點全盛,譯場也有規模,在翻譯經典時要注意。一、五失本,二、因修飾而失去本意。三不易。八備、十條、五不翻、新意六例等。
  4. 這場講座介紹翻譯經典,以及將漢譯經典翻譯成不同典籍。最早的翻譯家是佛陀,在四分律中記載,佛陀為了使不同國家的弟子聽懂所說的法,因此用不同語言宣說法。涅槃後,弟子集結經典,使用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後來才開始使用文字記錄。翻譯為漢文後,許多文字描述圓融,文詞優美。但是在現代看來,並不是那麼容易閱讀。經過許多朝代的翻譯佛典,在唐代有完整的譯場,一群人一起作翻譯。古代大德有許多指引,告訴我們他們對於翻譯的方法與原則。
  1. 佛教最早的翻譯者是誰? 在佛陀時代,已經開始有翻譯了,就是說當時不只有梵文(梵語),所以佛陀為了讓眾生在各地可理解佛所講的法,因此,在佛陀時代已經開始出現翻譯了。 為何要翻譯? 比如說:現代把經文翻譯成白話文,為了什麼?為了讓現代人能夠接觸了解。因此,翻譯的目的就是為了讓眾生能夠對佛法可理解。 經典結集所用的語言是什麼? 阿育王時代(3-4公元前),開始有梵文與巴黎文。 漢譯佛經事的開展? 從唐朝時候,大量梵文經典被翻譯成漢文,直接把漢文翻譯成藏文。 第一期:漢魏西晉時期-譯經的初創時代。佛教傳入中國,大小乘同時進入中國, 以安世高為代表。 第二期:南北朝、隨時期-譯經的進展時代。三位為代表:鳩摩羅什、真諦 第三期:唐朝時期-譯經的全盛時代。玄裝大師把大量梵文經典翻譯成漢文。這期出現譯場組織與人事,譯場包括在洛陽、長安。包括五個階段 宋代太平興國四譯經院組織:譯主、證義、證文、書字梵學僧、筆受、綴文、參譯、刊定、潤文等九職,通稱譯場九位。10.梵唄。 漢譯經典的原則: 1、 五失本(道安大師): 語序變更的問題 因修飾而失去本意 有反覆重述同類語詞被隨意 2、 三不易 佛經是依當時的風俗 3、 八備(彥琮法師) 一、誠心愛法,志願益人。 二、將踐覺場,先牢戒足,不染譏惡。 三、文詮三藏,學貫五乘,不苦暗滯。 四、傍涉墳史,工綴典辭,不過魯拙。 五、襟抱平恆,器量虛融,不好專執。 六、要識梵言。 七、不墜彼學。 八、博閱蒼雅,類諳篆隸,不昧此文。十條者:一句韻、二問答、三名義、四經論、五歌頌、六咒功、七品題、八專業、九本部、十字番。 4、十條者:一句韻、二問答、三名義、四經論、五歌頌、六咒功、七品題、八專業、九本部、十字番。 5、五不翻 ・秘密故、如陀羅尼。 甚深微妙而不可思議的佛之秘密語,不翻(意義)。如,般若心經最後一節的「羯諦 羯諦 波羅羯諦 波羅僧羯諦 菩提薩婆訶」的真言、陀羅尼等詞類。 ・含多義故、如薄伽梵具六義。 多種含義的詞,不翻(意義)。如兼具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六意的薄伽梵(亦有翻譯為世尊的情況)等詞,不意譯。 ・此無故、如淨淨樹、中夏實無此木。 本地(漢地)沒有的事物,不翻(意義)。如印度的閻浮樹、乾闥婆、迦樓羅等事物,為漢地所無,保留原音。 ・順古故、如阿耨菩提、非不可翻、而摩騰以來常存梵音。 沿用以前既存的翻譯方法。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為「無上正等正覺」,而自從東漢以來,歷代譯經者皆採用此音譯,故保留前人規式。 ・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輕淺。 為讓人對要翻譯的事物存尊重之心,而音譯。如般若、釋迦牟尼、菩提薩埵等,不譯為「智慧」、「能仁」、「道心眾生」等,因為前者能令人生尊重之念,而後者則易被人輕視。 *翻譯的方法:音譯
  2. 原來翻譯經典不是容易的一件事、想要翻譯經典必須要具備很多條件、要持戒、精通語言、專業、等等。還要懂得五種不翻。翻譯的方法:音譯、直譯、意譯。在每為有名的翻譯者都會有不同翻譯的方法、特色,最終的目的也是要把佛法的真理流傳下來、令正法久住世間
  3. 在聽講座的過程當中,學習到就是翻譯經典的歷史發產。翻譯經典所用的語言,哪一個方法來理解翻譯的方法,清楚的理解翻譯經典的一些規則,理論。法師介紹翻譯經典的過程發產,從原始到佛教進入中國和各國的小乘經典。介紹一些翻譯經典的方法
  4. ,使末學能夠在學習翻譯經典的大海有所理解,作為自己的基礎。也通過這場講座,讓大家更加理解,更重要的事讓我們能夠有正確的概念來下手。
  5. 佛教早期最大的翻譯就是佛陀,佛陀在講法的時候每經過一段距離就要換一次方言,佛陀圓寂後有結集一開始用背誦的接下來用巴利文紀錄下來。漢譯分成許多階段,到唐朝成熟。學習到很多佛典翻譯的知識各種小眉角
  6. 佛教最早的翻譯者是佛陀 佛陀跟弟子說要用自己的語言來學習佛所說的話不要把佛的教法用梵語表達。佛教在中國翻譯分為三期:1漢朝2南北朝 隋代3唐朝。翻譯 五失本、三不易、八備、十條、五不翻、新意六例。翻譯分為音譯、直譯、意譯
  7. 1.佛典翻譯的源流 2.佛典翻譯的規模與流程 3.佛典翻譯的原則 4.翻譯人才應備的條件 5.翻譯的類型與方法 6.現代佛典翻譯的困難與挑戰。
  8. 佛教語言翻譯的發展 第一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 譯經的初創時代 綜觀本期的譯經師,多為西域高僧,譯經費用多來自民間私人資助,規模則為一、二人對譯,故所譯經籍雖然不少,仍多為斷簡零品。此乃佛教處於早期傳播階段情形,爾後佛教流佈漸廣,則譯經事業便有明顯的開展。 第二期 南北朝、隋時期譯經的進展時代 此期譯經的特色乃因國家的重視與護持,在龐大譯經組織的優勢下,高僧雲集,共襄助譯,故能發展到有系統譯介大經大論的能力,使譯經事業呈現高速發展之勢。 第三期 唐代時期 譯經的全盛時代 本期的譯經特色,在於主譯者已由外來高僧轉為由本國高僧來擔任,典型的代表是玄奘與義淨兩位大師。此外,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翻譯大量的密教經典也是本期的特色。總之,本期以前二期譯經的成果為基礎,開創更完整的譯經組織,使得譯經事業達於巔峰。此後二百多年間,譯業漸沈。直至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復興譯場,並設印經院,譯場組織與制度更形完備,唯所譯經論較之前期,已微不足道。宋、元迄今,雖仍有譯事的進行,然多已非由梵文譯為漢文,而是由日文、藏文、巴利文、西文譯為漢文的零星之作。
  9. Valuable insight into communication and the overcoming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barriers.
  10. 其實期初的時候看到講座的公告,看到這場講座的主題名稱時,我就蠻開心的,因為我從小就對語言很有興趣,也很喜歡學習英文、韓文、日文等等,因此我蠻好奇在佛教裡,關於佛經的翻譯等等,我原本預期的是會教導我們將佛經從中文翻譯成英文這樣,因為據我所知系上有一門課是佛教英文,所以我就以為今天的講座只會教導關於這方面的知識了!但沒想到講座剛開始時甚至講到了一點點的佛教歷史部分,我覺得蠻酷的哈哈,我原本以為佛教經典翻譯是到了現代才有的,但沒想到很早以前歷史就有記載到關於佛教經典翻譯的部分,真的是讓我大開了眼界!也透過這場講座學到了很多關於佛教經典翻譯的知識,真的是讓我受益良多。
  1. 妙光法師提出佛教最早的翻譯是誰?的這個問題時,我確實是想到玄奘大師、鳩摩羅什等高僧大德的譯經家,但他們其實是在佛教傳入中國後的譯經家,佛教最早的經典翻譯家就是佛陀自己本身,在為將其所證悟的真理,廣為宣說給大眾聽得懂並受其利益,因應眾生的需要,而將佛法翻譯成各種語言。在當時的印度每七里會放一個石碑,而佛陀行走弘法度眾的過程中,每超過七個石碑就會轉換不同的語言,來讓大家都可以無所罣礙的聽聞佛法,這讓我有連結到在印度佛教史的課上宗老師所教授的知識。世界上最早的翻譯學理論,在經典《四分律》中 佛陀有提到,「我允許你們,比丘呀,用自己的語言學習佛所說的話。不要把佛的言教用梵語來表達。」在妙光法師讓我們看經典的原文,再給我們看白話翻譯時,我深刻感受到翻譯的重要,帶給眾生在理解正法上有著極大的慈悲與方便善巧,是用般若智慧平等的給予眾生其所能接受和理解的內容。妙光法師精彩的分享,佛典翻譯學習的內容細節與奧妙,提及到唐朝玄奘譯場的組織圖、宋代太平興國寺譯經院的組織及所需的各類人才分工內容,還有漢譯經典的原則,由道安大師提出的五失本、三不易;彥琮大師提出的八備十條;玄奘大師提出的五種不翻,這個在我學習到般若一詞時,有閱讀到佛光教科書,書中大師對於五種不翻的解釋,當天再次聽聞時,過去種下的種子再次現起,覺得特別親切有趣。還有北宋佛學史家贊寧所提出的新意六例,對其展開詳細的解釋,體現出翻譯的重要與其須注意的細節與德行,讓佛法盡可能可以用最接近佛陀想傳達給眾生的話語呈現給大眾聽聞薰修。佛光大辭典是非常實用的好工具書,現在也正在進行英譯計畫,讓全世界有更多的人,有因緣透過聽聞理解佛法而離苦得樂等等的受益良多。從法師提及現代譯經場的構成與挑戰,是匯集各國精通數種語言的優秀人才,善用科技減少了時間、空間所帶來的局限與障礙,在翻譯上可能會因為一些宗派儀式的不同、多重定義的名相、中英文字定義交錯的名相、具文字意象的名相等的挑戰與困難,但我覺得他們都是很厲害值得學習景仰的善知識,將佛法弘揚五大洲的重要傳播者。
  2. 我認識到原來最早的翻譯家是佛陀,世尊當時為四天王先以即梵語說四聖諦,四天王中,有兩位能理解,兩位不能理解,於是世尊慈悲,以南印度邊國俗語說四聖諦,讓另外兩位不懂梵語的四天王也能理解信受佛法。我也認識漢譯經典的原則、早期、現代譯經院的組織。也在翻譯的文體上,看到「中道」的妙用,在翻譯時,若過度忠於原文,會導致讀起來乏味;或是過度忠於文采,讀起來則文辭繁雜。因此最好是意義與文筆兼具,取中道才是最適合的。
  3. 這次的講座學習到許多關於佛教翻譯的知識,在翻譯時會用音譯、直譯或是意譯的方式翻譯,而在翻譯時也都是經過許多考量而去翻譯。
2.同學回饋在參與講座後學習到的心得諸如:
  1. 翻譯佛經會依照當時的語言,風俗等而說,也會跟隨不同的時空背景和時俗環境也有所不同,所以研究經文翻譯經典適合現代人,可以讀得懂的文章是不容易的,翻譯人才也應具備靈活處理原文的意思語意表達方式和譯出的寫法都是自身應要要有的條件。
  2. 本活動帶給我們很多有益的知識,比如說透過今天的講座,我才知道宋代太平興國寺譯經院組織是怎麼樣子。
  3. 今天聽了這場演講讓我更加堅定要在未來成為一位佛教翻譯,而且未來想在佛光山美國
  4. 西來寺當佛教翻譯和佛教傳播人才。未來有機會還想學梵文和其他語言想要更加深入不同的文化圈並且把佛教帶給世界各地的人。
  5. 原來經典的流傳很不容易,不僅譯者要具備十種條件、更要考慮時代及區域的背景,以及與語言學的內容。
  6. 透過課程了解佛陀為了一切眾生,廣行各種方便,讓我們學習佛法進而解脫,在這過程中有一句印象深刻,翻譯過度忠於原文,讀起來乏味,過度忠於文彩,讀起來則文辭繁雜,最好的是兩者平衡兼具,意義與文筆兼具。所以當時能夠翻譯的人才,多半博學多聞,了解多種語言、義理。
  7. 對於佛教的翻譯,有許多時期,也代表佛經流傳。不管哪個朝代,都可以把佛教的佛經傳揚下去。因應每個眾生的需求,所以佛經語言各有不同,也會慢慢了解佛教。
  8. 透過這場講座,我更了解佛教翻譯經典從印度傳到中國如何發展,特別是唐代玄奘大師的組織翻譯經典,我為一個密切系統。其實我們是後輩所感謝諸譯師所留下的經典。我們屬於末法時代,好不容易接觸到佛法,而且很直接的能夠接觸到佛陀所統下教法,從佛教歷史經過好多次法難,不管印度、中國哪地方都有,如果沒有這些譯師不斷弘揚傳播佛法,佛教就不是另有興盛。
  9. 一直很期待這次講座。妙光法師很系統地介紹了漢譯佛典的相關歷史,很有知識性;翻譯方法及例子很有意思。翻譯中心的工作方式,很好引入哦!
  10. 佛典的翻譯非常不容易,每個時代的演變以及流傳,是很多人奉獻生命付出代價,成為今天現存的經典。如果是我自己,會想要這樣的奉獻自己的生命嘛,許多人就算學佛,也是很難辦到吧。現在的翻譯,文詞除了參考過去的文本,使意含正確,也關待目前社會的接受度。這點看到佛光山的殊勝,因為許多地方,不只傳統的堅持一些不合時宜的規範,而是多方考量,使宏法能夠廣泛關注很多人的狀況。
  11. 這次講座是很難得的,不過有點可惜是法師不在現場,我久仰妙光法師,希望能夠從她學到東西、所以還可以的話期望本校能安排下次還可以得聽到法師的教導。
  12. 自己覺得非常的感恩,本系提供這場講座讓我能夠開開眼界,發現處自己的缺點,不足的地方。讓自己懂得知道哪一部分是對我們修行人比較重要的東西而下手。知道方向而在那個地方去充實自己。感恩您。
  13. The talk is inspiring as how this group of people from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hand in hand working together to make the best translations that they're doing. More so, the talk shares some applications that can be used for translation and this would be a good tool for everyone use.
  14. 了記佛典翻譯是博大精深的。
  15. 從這次講座中讓我了解翻譯的過程,在翻譯中會有許多困難,在古代的譯經場是很大也很多人一起翻譯,現在有幸能讀到很多經典,都是過去的祖師辛苦翻譯出來的。
  16. 有佛法可聞,當思得來不易。原始佛教的聲聞眾,部派時期的背誦僧,佛法傳播的大護法和譯經僧,讓現代的修法者得以佛教經典為法依止。往後對於佛陀的智慧寶典能更珍惜!
  17. 文質彬彬 當初釋迦牟尼說法時,主要使用古印度的方言俗語,不立文字,儘量做到簡單
  18. 易懂。傳入中國後,中國的僧眾所用的漢文佛經一般是由古印度梵文翻譯而來,由古巴利文到古漢文,佛經的翻譯幾經周轉,再加上古代中印兩國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古漢文佛經的翻譯絕非一件易事。當年雖然法師們都想竭盡全力的還原本師釋迦摩尼佛所說的經典,但都不可能完全翻譯表達再現,很多古印度時的詞彙在當時中國哪怕是現在也還沒有辦法翻譯表達,同樣一句話一個詞,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環境,或用不同的語氣說,就會有不同的意思。 文字只不過是一種載體,其功能是載着文字背後的意思。如果為了寫出看起來漂亮的文章而把意思弄至引起偏差或無法理解,那麼,翻譯便損害了原文和傷害了讀者。翻譯最終是要傳遞外國的知識和智慧,翻譯的原則要做到「信、達、雅」。 與時俱進 目前科技日新月異,為符合現代人的需求,利用線上軟體可以幫助翻譯的事業順利進行,即使千里之外仍可使用網路電話(VoIP)科技,透過網路進行交流,跨越族群和語言隔閡,大大提高翻譯的質量與效率。新技術新元素,翻譯事業藉由現代科技來探索體驗和學習,真正達到佛法生活化的精神。
  19. 今天的講座我覺得真的很棒,講師講了許多內容使我充實了自己關於這方面的知識,像是以前我不知道翻譯的方法還有分三種,我以為都是照著意思去翻譯的,沒想到還分為音譯、直譯和意譯。音譯指的是翻譯時直接模仿原語的語音,而不把它的意思翻譯出來。而直譯指的是翻譯者有自由裁決的權力,以表現原文的意義為首要考慮,而不拘泥於詞句的末節。最後,意譯指的是著重在忠於原文的辭句,不加增刪。像是這類的知識其實我原本都不知道,不過透過這場講座真的學習到了許多,真的很感謝主講法師的用心,也感恩這場講座的舉辦。
  20. 感謝妙光法師豐富精采的介紹佛教語言翻譯的發展,讓我受益無窮,從中體認到佛陀與眾善知善大德的般若智慧與慈悲,並策勵自己要好好精進的學習佛法與英文,讓自己也有因緣將佛法的奧妙與美好跟更多的人分享,在生活中創造人間淨土。
  21.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今日我們努力學習梵、巴、藏、英、日,也是向佛陀看齊,希望自己在佛法中不只能自受用,也要能讓他人受用,妙光法師在講座中也有提到佛典英譯的挑戰與困難,雖然我的英文、日文能力不怎麼好,但經過這一場的講座我覺得「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沒有人一生下來就精通各種事物,能力不足,是因為過去自己沒有努力學習,我接受如此的狀態,也期許自己能在大學這四年間好好提升自己的語言能力,希望將來自己有能力用合適的語言、用慈悲喜捨的心,將佛法的好分享給更多人知道。
  22. 這次的講座很精彩,不僅學到佛教翻譯的知識,也能與平常上課時的內容結合,感謝講師讓我對佛教翻譯有更全面更多元的認識。
這是一張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