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一直都在-大学与海外求学经验谈

云水小参-林欣仪教授侃谈求学历程

现任佛光大学佛教学系助理教授、佛教研究中心执行秘书 林欣仪老师,应研究生学会之邀于2021年11月2日云水轩 分享「梦一直都在:大学与海外求学经验谈」。透过林老师与研学会会长释知文的活泼问答,托出其从基督教家庭转向佛教史学研究、海外留学的成长经历,启发学子对生涯的展望。
「佛学、佛法、佛教三面,我关注作为宗教文化现象的『佛教』。」林老师娓娓道来走上宗教史研究之路:小时跟家人去教会,开始关心何为「信仰」。长大后,志在成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学家。念台湾大学历史系时,打算将基督教史与所学做结合,同时留心于各种民间信仰,并从一位同学身上体认到信仰如何展现在生命样态。
开启佛教史研究的机缘,是在一堂隋唐史课上。教授讲述中国佛教中古史不到一堂课,这与佛教对当时社会的巨大影响不成比例,从而激发好奇心,以佛教史为报告方向。又感于许多文化信仰有重男轻女观念,故也关注佛教性别研究。
林老师的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授,是曾任佛光大学佛教学院首任院长周伯戡老师。遥想当年表述想研究佛教时,周老师露出一贯的意味深长的眼神,「想研究佛教?」「我想研究佛教里面的妇女!」周老师再意味深长看着自己很久。就在忐忑不安心想可能被拒绝时,周老师冒出一句:「佛教,基本上是男性的宗教。」当下听了反应不过来。过了很久才答应:「某时间来找我。」还要求提交净土三经、《法华经》、《维摩诘经》的阅读心得。
「『学霸高材生』与『佛教是迷信』可说都是刻板印象。」老师坦白常因厌倦上课陈套型式而翘课去逛书店、看电影,非一般人眼里的乖乖牌。也未曾认为佛教是迷信,虽在五四运动后佛教被视为落伍而排除在历史学之外,「但宗教就在生活,可以深入影响人的思想。」对这不了解就会失去中立立场,也不知如何跟研究对象对话。
「立定志向后,就要从现在开始投资,好好面对所不喜欢的事物。」为了报读美国学校,自我训练为英文书籍撰书评,丰富履历。为学好英文,刻意选修需使用英文文献的课,从查单字、一小时只能读两页开始,逐渐掌握文章脉络。准备考托福时,英文突飞猛进。
在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留学后时,苦于适应不同腔调,如到第二学年才听得懂Bernard Faure教授的法国腔英文。也跟着于君方教授治学,「于老师重视史料翻译的训练,在课上不是阅读二手研究,就是把三部南北朝的观音灵验记翻为英文,研讨翻译用词,这于论文至关重要。」
学成归国,由于热爱大自然,便将一份履历投到乡下的佛光大学佛教学系。林老师表示,过去惯以历史文化看待佛教,在路上看到法师会觉得是古代的再现,「与研究对象距离太远」;在佛教学系教书,如置身田野现场。「这里堪称亚洲教育实验。一般是以儒家素养复兴书院教育,这里采佛教教育且重视思辨。」此外,这里的同学有许多体贴行为,令人备感温暖。
一位同学分享道,常因语言能力不好而没动念到国外,听完老师克服英文的往事后,重燃到西藏朝圣的梦,坚信勤能补拙也能学好藏文,「这场对谈像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流,在老师身上看到自己的处境,老师就是我学习的典范!」 也有同学分享:「佩服老师迎面挑战的态度跟坚持的决心。我本对未来一片迷茫,听完讲座后我找到想投入的目标了。」

这是一张图片

这是一张图片

这是一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