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人次:
2484
心得分享
设计思考工作坊 学习心得
文/王榆豪 (设计思考工作坊 授课教师: 曲静芳 老师)
当初为何我选择这个学习工作坊?因为看着这个题目感觉与我系上的课程内容有一定的符合度(例如法华经等,一些须要透过各种层面思考的课程),因此我觉得这个工作坊应该能帮助自己学习,并促进知识的摄取,所以我以期待的心填下了最初表单上的选项。
第一节的课程由于排在我们大一的三好歌比赛,因此我们只能去参加三好歌比赛,听不到设计思考工作坊(其实也表示:我之后不能少参加一场设计思考演讲,因此当下我的心中真是忿忿不平)。
下一次的设计思考工作坊我去参加时,发现老师在教:问五个为什么,可以从这个为什么当中找到我们需要最正确的答案。
因此当下的我便思考要问什么、要从什么问题下手呢?最后经过组员的讨论之后(之前问为什么前,我有先找组员分好组了),我最后决定从云水书院如果要举办活动,其背后策略之一就是要凝聚大家向心力,我想从这个问题探讨下手。因为,我认为让大家有向心力是我觉得很重要的议题,为甚么呢?因为我觉得如果要有向心力,就必须要取得大家的一个共鸣,那么共鸣又是为什么重要呢?因为我认为:大家有了同样的共鸣才能将系上发扬光大,让一部分人的团结,慢慢的发展到一大群人,借此影响更多的给予正能量,至于影响这么多人给予正能量是为什么呢?其实我认为: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美好的社会,从中减少各种的贪与瞋,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这节课程让我了解到:不断地问为什么,能让我们找出最根本的原因,借此找寻出最好的办法、作法、解决方法,而且我相信,只要不断的问下去,将能够产生出每个人独特的发明,让世界变得多采多姿,打造出一个多元的世界(这一节课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让我收获多的、感触最多的)。
在之后的课程中,我渐渐的发现:其实我的思考空间非常的狭小,不能广泛的思考一些多元、多面向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因此之后的我觉得听此工作坊,能够让我想出(设计出)更多元的解决方案,以及找寻出更多问题中的原因,借此让我了解问题的根本,并以对症下药的方式帮助更多的人。
第四堂课以及的五堂课的内容是我有兴趣的,因为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我系上的课:文案与企划有关连性(共通点:在于设计活动,都须要考量各种的问题,并在问题中找到正确的解决措施,让一个活动办的更好、让更多人欢喜)。课堂中所教的各种颜色的帽子,每个颜色代表着不同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并从中列出一个活动中可能产生的变量(解决面对此问题的解决措施)、列出一个活动如何吸引他人参加(以增加活动的人数,并得到更大的利益,让大家和自己都共同受惠)、列出办活动的用途是为什么(者出此活动的意义,与它的价值所在,也可从中帮助活动是否可以延续,或者不再举办)……。在这么多的思考面向中,让我了解:举办一个成功的活动是不容易的,因为牵涉多种问题(不好的问题,例如:活动费用过高、地点太危险、偏僻、宣传不当),有时如果忽略一个小问题,这个小问题便有机会发展成一个大的问题,最后而让此活动变成失败的(活动被停止,不得已继续延续),因此十分的重要,每一步都要有警觉心,发现它,并改善它。
这次的设计思考工作坊,对于日常生活中非常的重要,课程内容涵盖了广泛的思考议题,是多层面向的,这也是我到了佛光大学佛教学系让我惊艳的点,因为我过去的学习方式都是学习制式化课程,学习内容都是固定的,只是做一些意义不大的输入(只是被课程所教授的东西),没有输出(经过每个人不同的整理方式,表现、发展出来),因此过去的我总是觉得学习是一件耗费大量时间的事情,浪费我的时间不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所以只求六十分能毕业就好。但是来到了佛教学系(经过了超过一个学期),尤其上了设计思考工作坊,甚至是其他的课程(例如:法华经导读),让我对于学习有了不同的见解,产生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如同打造自己的理想世界一样:「老师如同引导者,剩下的路还是要自己走,自己完成」,不再是制式化的内容,拥有一个自由、开放性的学习空间,所以让我十分的感动,并在设计思考课程中,找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创造感。
佛教与文学书写工作坊 学生心得
文/外籍生 匿名 (授课老师: 叶含氤 老师)
这是第二次我来听叶含氤老师的课,每次上课她都以充满喜悦的笑容跟我们打招呼。她的声音很柔软,话语的用词也很精致,展现出一种很文雅的气质。
第一次是在上学期的一场生活讲座。那时候所讲的也是跟写作有关的主题,当时去听演讲只不过是想要拿到认证,以完成课业的要求而已,并不是为了爱好而来。因为个人不是很喜欢写作,尤其是会牵涉到情绪、感受的文章。理由我也不是很清楚,或许是不知道该怎么写,或许担忧自己写得不好而遭受他人之嘲讽。
再说,过去的写作经验在我心中留下不好的记忆。想起在他国上国学的期间,所写的文章可能是太烂了所以及格就很不错了。就这样,写作成为我的一个宁愿荒废也不敢碰的禁地。其实,我和她算是相当有缘,怎么说呢?来佛大的第一学期(大概是三年前),因为行持课要求,选一个生活服务组,不知道选哪一组才好,因此便跟着室友一起选「新闻组」。我所认领的主题是写五篇生活中的心得感受的小小文章。没有经验,也不知道怎么写所以第一次把稿给老师时,就被退稿了。当时,老师就传给我一个FB的连结,看了几篇她贴在FB。此后,我还是保留打开FB持续关注老师的文章的习惯。
说实话,她文章好看是好看,但她使用好多我不认识的字,确实有点讨厌。为甚么呢?本想要较轻松的看过去就好,哪知道还要边看边查字典。但现在想起来的话,也因为边看边查字典让我认识更多汉字。
我们现在的这一班有十个人左右,每一堂课都由她先讲一些关于写作的技巧,接下来是自由书写五分钟,再分享,最后是作业的检讨。而且每一堂课之后都会有一个作业要完成,那是回家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技巧写一篇小小的文章。因为人数很少,所以我们的作业她都很细心地看并指出每一位同学的优缺点。
其实,当初想是不是选错了课程,老师为甚么那么麻烦,每次都有作业。但现在回看自己的进步,却发现写作业好像改变了我对世界的看法与感受。就是如果要把一些片段的想法、感受串连起来成为一篇完整且有主旨的文章,我就要更进一步去理解它,然后再整理、编织它。说「更」是因为,相遇有意思的场景时,可能心里只会感慨说「好美啊!」、「很有意思的啊!」,而不会再深入体会它哪里美、哪里有意思。如果想要分享给他人一起欣赏的话,尤其是透过文字的描述,一定要把读者带入文章中的场景才行。所以我们一定先要了解它,接下来才能具体地把它描绘出来。
因此,现在的我不管是很熟悉还是陌生的东西都愿意投入更多时间来观察、欣赏、感受它。有时还不自觉地想,这个如果用文字来写的话,我该怎么写呢?不仅仅是对于上活中的处境有这样的感受,许多已经落在边陲的记忆有时也会湧出来跟现实合在一起,而再次复活,甚至它所带来的感触比原来的还要强烈。
所以,老师所教的,对我来说不仅是写作的原则、方法帮助我写出一篇好的文章,或者看懂他人的文章。其还打开了我的新一道门,让我看到另一个世界,丰富我的人生。
对于课程的规划,我个人觉得每一周上课一次会更好,只有六堂课,并且每两周才上一次课,这样让课程间隔很长,且有时很难连结起来。有时,今天上课就把上一堂所学的都忘得差不多了。感恩老师们的用心教导与规划,也谢谢TA学长们的付出!
读经容易取经难,五万行程历苦寒。
十七年来千古业,巍峨雁塔耸长安。
文/王榆豪 (设计思考工作坊 授课教师: 曲静芳 老师)
当初为何我选择这个学习工作坊?因为看着这个题目感觉与我系上的课程内容有一定的符合度(例如法华经等,一些须要透过各种层面思考的课程),因此我觉得这个工作坊应该能帮助自己学习,并促进知识的摄取,所以我以期待的心填下了最初表单上的选项。
第一节的课程由于排在我们大一的三好歌比赛,因此我们只能去参加三好歌比赛,听不到设计思考工作坊(其实也表示:我之后不能少参加一场设计思考演讲,因此当下我的心中真是忿忿不平)。
下一次的设计思考工作坊我去参加时,发现老师在教:问五个为什么,可以从这个为什么当中找到我们需要最正确的答案。
因此当下的我便思考要问什么、要从什么问题下手呢?最后经过组员的讨论之后(之前问为什么前,我有先找组员分好组了),我最后决定从云水书院如果要举办活动,其背后策略之一就是要凝聚大家向心力,我想从这个问题探讨下手。因为,我认为让大家有向心力是我觉得很重要的议题,为甚么呢?因为我觉得如果要有向心力,就必须要取得大家的一个共鸣,那么共鸣又是为什么重要呢?因为我认为:大家有了同样的共鸣才能将系上发扬光大,让一部分人的团结,慢慢的发展到一大群人,借此影响更多的给予正能量,至于影响这么多人给予正能量是为什么呢?其实我认为: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美好的社会,从中减少各种的贪与瞋,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这节课程让我了解到:不断地问为什么,能让我们找出最根本的原因,借此找寻出最好的办法、作法、解决方法,而且我相信,只要不断的问下去,将能够产生出每个人独特的发明,让世界变得多采多姿,打造出一个多元的世界(这一节课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让我收获多的、感触最多的)。
在之后的课程中,我渐渐的发现:其实我的思考空间非常的狭小,不能广泛的思考一些多元、多面向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因此之后的我觉得听此工作坊,能够让我想出(设计出)更多元的解决方案,以及找寻出更多问题中的原因,借此让我了解问题的根本,并以对症下药的方式帮助更多的人。
第四堂课以及的五堂课的内容是我有兴趣的,因为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我系上的课:文案与企划有关连性(共通点:在于设计活动,都须要考量各种的问题,并在问题中找到正确的解决措施,让一个活动办的更好、让更多人欢喜)。课堂中所教的各种颜色的帽子,每个颜色代表着不同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并从中列出一个活动中可能产生的变量(解决面对此问题的解决措施)、列出一个活动如何吸引他人参加(以增加活动的人数,并得到更大的利益,让大家和自己都共同受惠)、列出办活动的用途是为什么(者出此活动的意义,与它的价值所在,也可从中帮助活动是否可以延续,或者不再举办)……。在这么多的思考面向中,让我了解:举办一个成功的活动是不容易的,因为牵涉多种问题(不好的问题,例如:活动费用过高、地点太危险、偏僻、宣传不当),有时如果忽略一个小问题,这个小问题便有机会发展成一个大的问题,最后而让此活动变成失败的(活动被停止,不得已继续延续),因此十分的重要,每一步都要有警觉心,发现它,并改善它。
这次的设计思考工作坊,对于日常生活中非常的重要,课程内容涵盖了广泛的思考议题,是多层面向的,这也是我到了佛光大学佛教学系让我惊艳的点,因为我过去的学习方式都是学习制式化课程,学习内容都是固定的,只是做一些意义不大的输入(只是被课程所教授的东西),没有输出(经过每个人不同的整理方式,表现、发展出来),因此过去的我总是觉得学习是一件耗费大量时间的事情,浪费我的时间不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所以只求六十分能毕业就好。但是来到了佛教学系(经过了超过一个学期),尤其上了设计思考工作坊,甚至是其他的课程(例如:法华经导读),让我对于学习有了不同的见解,产生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如同打造自己的理想世界一样:「老师如同引导者,剩下的路还是要自己走,自己完成」,不再是制式化的内容,拥有一个自由、开放性的学习空间,所以让我十分的感动,并在设计思考课程中,找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创造感。
佛教与文学书写工作坊 学生心得
文/外籍生 匿名 (授课老师: 叶含氤 老师)
这是第二次我来听叶含氤老师的课,每次上课她都以充满喜悦的笑容跟我们打招呼。她的声音很柔软,话语的用词也很精致,展现出一种很文雅的气质。
第一次是在上学期的一场生活讲座。那时候所讲的也是跟写作有关的主题,当时去听演讲只不过是想要拿到认证,以完成课业的要求而已,并不是为了爱好而来。因为个人不是很喜欢写作,尤其是会牵涉到情绪、感受的文章。理由我也不是很清楚,或许是不知道该怎么写,或许担忧自己写得不好而遭受他人之嘲讽。
再说,过去的写作经验在我心中留下不好的记忆。想起在他国上国学的期间,所写的文章可能是太烂了所以及格就很不错了。就这样,写作成为我的一个宁愿荒废也不敢碰的禁地。其实,我和她算是相当有缘,怎么说呢?来佛大的第一学期(大概是三年前),因为行持课要求,选一个生活服务组,不知道选哪一组才好,因此便跟着室友一起选「新闻组」。我所认领的主题是写五篇生活中的心得感受的小小文章。没有经验,也不知道怎么写所以第一次把稿给老师时,就被退稿了。当时,老师就传给我一个FB的连结,看了几篇她贴在FB。此后,我还是保留打开FB持续关注老师的文章的习惯。
说实话,她文章好看是好看,但她使用好多我不认识的字,确实有点讨厌。为甚么呢?本想要较轻松的看过去就好,哪知道还要边看边查字典。但现在想起来的话,也因为边看边查字典让我认识更多汉字。
我们现在的这一班有十个人左右,每一堂课都由她先讲一些关于写作的技巧,接下来是自由书写五分钟,再分享,最后是作业的检讨。而且每一堂课之后都会有一个作业要完成,那是回家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技巧写一篇小小的文章。因为人数很少,所以我们的作业她都很细心地看并指出每一位同学的优缺点。
其实,当初想是不是选错了课程,老师为甚么那么麻烦,每次都有作业。但现在回看自己的进步,却发现写作业好像改变了我对世界的看法与感受。就是如果要把一些片段的想法、感受串连起来成为一篇完整且有主旨的文章,我就要更进一步去理解它,然后再整理、编织它。说「更」是因为,相遇有意思的场景时,可能心里只会感慨说「好美啊!」、「很有意思的啊!」,而不会再深入体会它哪里美、哪里有意思。如果想要分享给他人一起欣赏的话,尤其是透过文字的描述,一定要把读者带入文章中的场景才行。所以我们一定先要了解它,接下来才能具体地把它描绘出来。
因此,现在的我不管是很熟悉还是陌生的东西都愿意投入更多时间来观察、欣赏、感受它。有时还不自觉地想,这个如果用文字来写的话,我该怎么写呢?不仅仅是对于上活中的处境有这样的感受,许多已经落在边陲的记忆有时也会湧出来跟现实合在一起,而再次复活,甚至它所带来的感触比原来的还要强烈。
所以,老师所教的,对我来说不仅是写作的原则、方法帮助我写出一篇好的文章,或者看懂他人的文章。其还打开了我的新一道门,让我看到另一个世界,丰富我的人生。
对于课程的规划,我个人觉得每一周上课一次会更好,只有六堂课,并且每两周才上一次课,这样让课程间隔很长,且有时很难连结起来。有时,今天上课就把上一堂所学的都忘得差不多了。感恩老师们的用心教导与规划,也谢谢TA学长们的付出!
读经容易取经难,五万行程历苦寒。
十七年来千古业,巍峨雁塔耸长安。
释演霙 4 Dec. 2020 (教授老师: 谢碧娥 老师)
结束了花费一周时间的成果册制作后,现在为这3年的素描/绘画社纪录一下。
这个小小的素描社,是从一个单纯的发想开始--想学画画。一群爱画画的孩子在跟老师讨论时,得知院长夫人(照片中的谢碧娥教授)曾于南华教授绘画。于是开始询问师母、召集对画画充满热忱的同学们,开始组建群组。
这个小小的素描社,是从一个单纯的发想开始--想学画画。一群爱画画的孩子在跟老师讨论时,得知院长夫人(照片中的谢碧娥教授)曾于南华教授绘画。于是开始询问师母、召集对画画充满热忱的同学们,开始组建群组。
刚开始人不多,渐渐地人数便增加了。材料方面由热心的妍秀帮忙购买,大家就这样凑合地开始学习炭笔素描画。从「点的意象」开始,老师让我们创作自己想画的,于是我选择画花,一堆不同的花聚集一起,题名就是「天女散花」。「点」画完之后,我们准备了第一个展览「点的意象」展示在1楼中庭,准备展览当晚还留下了历史性的合照。
后来又开始画「线的意象」,在斋堂进行第二次展览。在此期间因为同学们已经渐渐掌握素描的技巧,接着老师放心让我们学习写生,从学习画猴子布偶、熊玩偶,到掌握画布、苹果。
然后到了去年,大家开始接触水彩,除了需要画素描作为基础外,还进行了水彩基本技法的练习。虽然这个时候不少同学已经离开,但是却增加了为了画水彩画「慕名而来」的学长们。我们每天都在欢乐中度过,对大家来说画画无疑是抛下一下子功课压力,放松下来感受色彩的过程。这期间除了练习水彩基本技法,也学习了以点描临摹超现实主义的名画、辣椒南瓜写生,最后还画了水彩的熊玩偶。这个学期第一幅便是学习画透明感,又逢全国佛学论文发表之机,进行第三次展览。
素描社走到现在,虽然面对同学们课业重或毕业离开,也看到新同学加入的变化,但是看到更多的是同学们绘画上的成长。
也很感谢老师退休了也愿意回来教我们,为这个班一直操心。希望这个班能够一直走下去,迈入第四年、第五年……
后来又开始画「线的意象」,在斋堂进行第二次展览。在此期间因为同学们已经渐渐掌握素描的技巧,接着老师放心让我们学习写生,从学习画猴子布偶、熊玩偶,到掌握画布、苹果。
然后到了去年,大家开始接触水彩,除了需要画素描作为基础外,还进行了水彩基本技法的练习。虽然这个时候不少同学已经离开,但是却增加了为了画水彩画「慕名而来」的学长们。我们每天都在欢乐中度过,对大家来说画画无疑是抛下一下子功课压力,放松下来感受色彩的过程。这期间除了练习水彩基本技法,也学习了以点描临摹超现实主义的名画、辣椒南瓜写生,最后还画了水彩的熊玩偶。这个学期第一幅便是学习画透明感,又逢全国佛学论文发表之机,进行第三次展览。
素描社走到现在,虽然面对同学们课业重或毕业离开,也看到新同学加入的变化,但是看到更多的是同学们绘画上的成长。
也很感谢老师退休了也愿意回来教我们,为这个班一直操心。希望这个班能够一直走下去,迈入第四年、第五年……
如果,您有一颗想绘画的心,何不拿起画笔?
2021/01/22 释知得 (授课教师: 谢碧娥 老师)
您有多久没有拿起画笔了呢?依稀记得小时候,美术老师教导绘画的热情,感染着现场的学生们,之后的记忆如同被封存的陈旧铁盒,放置于岁月之中。
再次提起画笔,已是多年之后,经同学的推荐,报名了素描工作坊。在老师细心、耐心的教授下,随着笔触,每一次下笔,好似回到岁月的洪流当中,回到那刚学画画的时候,那样的安然与自在。绘画不仅仅是颜色的配色,更重要的是培养当下的心念,将似野马之心使其安静之外,更培养了专注力,每一笔就是自己的心,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比喻的就是心无所不能,心念能生万法,心念灭去,万法即逝。
感谢系上有这样的因缘,让学生们能学习绘画,在素描工作坊收获的不单是画作,更是那安然的心,自在而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