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领域讲座I 赖锡三教授主讲「观心与觉悟-道佛对话」本讲座属于佛教研究中心 #佛
教学与心理学跨域计画「文本、行动与疗癒:佛教经典与行门教育的阅读与诠释」一
环,如今迈入第三年,聚焦到深深影响汉传佛教的经典文本。计画主持人暨佛光大学
佛教学院院长 郭朝顺 致词时,勉励同学研究汉传佛教不能只注意佛教经典,还需潜心
于中国传统思想;而中国心性之学也是心理学的范畴,因此特别邀请赖老师为大家带
来有关庄学「观心」议题的视野。
演讲中,赖教授从《齐物论》中一段关于「梦」与「觉」的讨论,引入庄子的工夫论——
撄宁法门。「撄」指混乱,「宁」指宁静清明,就像佛教讲的烦恼与菩提,二者有共在
难分的「弔诡」关系,这便是「实相」。
庄子以梦比喻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主体,而且「我」是复数的——除了清醒后的「觉中我」
,还有「梦中我」乃至「梦中梦的我」。梦中之我有如「内部的他者」,是驱动、影响
「觉中我」的深层力量。
现实与梦境不能简单以「真」与「妄」来判分,其实梦与觉的边界只在梦醒之「交际」
时才会被意识到。甚至,若体认到人生如梦,把现实观照为「类梦」状态,便是「觉中
觉」,这里开出两种庄子工夫论的解读:其一,暗示有一个超然于万化的观照者,是真
常不变的主体,即真君、真宰。牟宗三认为庄子诉诸「辩证的诡辞」以论证有一个超越
性的真常,类似中国华严宗的主张。其二是「大觉亦大梦」,大觉之人并没有离开梦,
不需另外寻找真君。
庄子以「弔诡」的语言来表示觉与梦之间的相即性,「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
其名为弔诡」。这如天台学之主张,真与妄不是辩证地连在一起,而是当下「全体即是」
,即妄即真。赖老师倾向从这点解读庄子的观心法门——「撄而成宁」,在撄乱变化中
发挥「即撄即宁」的能力,而非「离撄成宁」。交流时,郭朝顺教授分享《华严经》与
庄学有很多对话可能。
对于如幻如梦的空性之理,如般若学惯以弔诡的语言方式来陈述,但也可以用具体意象来
表现,如《华严经》善财童子进入弥勒楼阁所见场景就在借幻指真。加之,「如来不动本
座而遍在一切」的意象,也被开出两种解读,一是形而上真心说的传统,这是在华严宗的
澄观、宗密时开始之事;二是若就佛教缘起性空教义与《华严经》内容来看,反本体论的
模型也值得被注意。
此外,郭教授指出,六朝时人以庄学解佛学,谓之格义;本讲座则示范了以佛学解玄学
,显示了为了解不同知识领域时「格义」作为不可避免且合理的诠释手段。最后提出庄
学有关「大觉亦梦」的讨论,可以引发对佛教的「解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