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从空处起 古代焚香诸貌

活动目的(如:学生获益程度之预期)
让学生从多元的观点认识艺术的领域,透过书院生活教育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与艺文赏析及陶冶生活。让学生从中国古代焚香文化意涵的角度,连结佛教思想学术领域。在跨领域的结合应用之下,弘扬佛光山星云大师推行的人间佛教之精神。

活动内容
江赫老师展示中国历代以来,不论是皇宫贵族、文人雅士或是佛教僧侣皆有焚香之雅致。从许多张历史照片中,窥究「香」的意涵与方法。如:焚香必于深房曲室,用矮桌置炉与人膝平,火上设银叶或云母,制如盘形以之盛香,香不及火,自然舒曼无烟燥气。
讲师江赫以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谢王炳之惠石香鼎〉诗词「薰炉宜小寝,鼎制琢晴岚。香润云生础,烟明虹贯岩。法从空处起,人向鼻头参。一炷听秋雨,何时许对谈。」呼应「法从空处起 古代焚香诸貌」之课程主题。现场设备齐全焚香工具,介绍古代焚香的方式有香炉及香盒。焚香的工具都可以在千古流传至今的古画中可见一斑。特别是,在古代的焚香人都是童子或侍女。只要生活水平达一定标准时,「焚香」就成为基本必备条件。
在介绍「焚香」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过程后,江赫老师示范焚香的方式,并让同学们一起实务操作,同时介绍焚香的工具及物品,如:炭击,用来焚香;炭炳(香炭),是秘方调制,将炭捣碎后,加上配料,脱水成形。同学们在一边学习焚香的过程中,也纷纷向老师提出疑问,如:为什么以这样的焚香方式没有烟?炭饼放置的位置与香味浓郁的关系。并对各式各样的焚香工具感到新奇不已!

1.请写下本活动/课程你的学习收获?
学习到「焚香」的方法:在宋代,焚香必于深房曲室,用矮桌置炉与人膝平,火上设银叶或云母,制如盘形以之盛香,香不及火,自然舒曼无烟燥气。
学习到「香」的演变:从远古时期到现代祭祀、祈祷,都要有烟。「香」和「烟」在焚的活动中,具备相当重要的意义。「香」既可飘渺于寺院,又能怡情养性。现代的焚香,可以醒脑提神,去浊存清。
学习到「香」的知识:在香文化的学习和实践中,香道是以「香」为媒介,以「香」为载体,闻「香」悟道。「香」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馈赠,自古以来,「香」就是人类生活的文化,是健康的益友,养生的良品。
学习到「实务操作」:灰压(压灰)与佛教早晚课上殿之前,香灯工作的「平炉」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平」的过程中,体验置心一处的禅修,静心与定心,才能「平」出修行的基本功。
2.请写下你对本活动/课程的感想及意见?
授课老师江赫一开始对香的疑问,进入「香道」领域,因为用心学习,而成为一方专业。因此,我们也要效法讲师的精神,对于求道学习,也要抱持着「疑」的心态,在找寻答案的过程,不断地努力精进,成就道业。
香道,即是通过眼观,手触,鼻嗅的品香过程,对香品进行心灵的体验,从香悟道。让处在生活步调与资讯变化快速的我们,回归自然与平静的状态,将躁动的心,沉淀安定。
对于「香」有更深入的认识。香,不只是表象在寺院燃香,而是有许多的学问与步骤,以及讲究的礼仪与焚香的工具和器皿。对于焚香的香木材料,也有一番讲究,当中亦包括身分与阶级的象征。从讲座中得以一睹古人在当时生活中的样貌。
从「香道」中体悟时时观照内心的重要性。例如:如何放炭团,平香灰。在每一个步骤都会影响到「香」的品质。从讲座中发现一个有趣的地方,那就是在中国古代并没有「香道」一词的说法,因为当时只有具备一定身分与地位的人才会使用「香」,因此不会特别说它。但是,发展至今,「香道」却成为特别的文化,而且是极少数的人才会接触它。可见文化的保存是十分重要且客不容缓。因此,我们必须多加学习,并将「香道」传承下去,以保持中国文化的历史传统。

这是一张图片

这是一张图片

这是一张图片

这是一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