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小参-万金川教授忆述学思历程与展望
「在即将告别四十五年教学生涯之际,分享来时路里,还值得弯下腰捡拾的东西。」应佛光大学佛教学系研究生学会「云水小参」讲座之邀,佛光大学佛教学系教授暨佛教研究中心主任 万金川老师于2021年10月26日云水轩,分享学习经历。
万老师表示,在师范大学中文系培养了治学方法与态度,对往后学术发展有深刻影响。当时建立早读习惯,定立每周读五百页目标,常到台大、淡大上课,也常参与读书会,「一人读书,碰到问题就读不下去;读书会可截长补短,集众人之力一章章征服之。」
毕业后任教中学日间部三年;一秉初心,再继续念研究所四年,同时任教中学夜间部。一天,对读《中观论颂》梵翻英译本及汉译本,惊见其间落差而激发研究兴趣,跟着叶阿月老师泡在梵文两年,「你不翻烂一本辞典,学不好一种语文。」并以「龙树的语言观念」为题,完成此地第一批用梵文材料的佛学论文。
之后到铭传商专(今铭传大学)教国文十三年,也在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中华佛学研究所(今法鼓文理学院)教梵文文献导读。抱持远离都市生活的向往,在友人介绍下又到嘉义南华管理学院(今南华大学)任教五年,开启与佛光山的缘分。期间也到香光尼众佛学院、佛光山丛林学院任教。为了解决梵文的语言与思想上的困难,并也学了藏文。
随后到中央大学中文系任教十五年。关注汉译佛教文学,对于中国与印度不同的说故事方式深感兴趣,「《左传》、《史记》主要描写外在言语行为,而印度佛典常讲出人的内在想法,影响中国有《红楼梦》这类描绘心灵世界的伟大小说出现。」此外也为汉、梵、藏文对读的「佛经语言学」开了风气。
回想多年来游走在中文、哲学、文献学三个领域,深觉彼此密不可分,「教学生涯与研究方向有很大转折,但研究方法、研究问题并无多大差别。」佛教就是跨学科的领域,慨叹今日有许多「学术部落主义」现象。观之西方的佛教研究分两种取径:一是文本研究,并以考古出土文物为参照,可说是研究「死的佛教」;一是以人类学、社会学方法研究当代「活的佛教」。
最后,来到佛光大学佛教学系教学重点摆在汉传佛教及佛经翻译问题。哈佛、史丹佛大学没有佛教学系,但学科整合性强,从事佛教历史研究者可以到历史系受相关训练;省思佛教学系虽座落于综合大学,其教学处境却难与国外相提并论。
「当我可以讲中国佛教史的时候,却是我要退休离开讲台的时候了。」万老师最后坦露心愿,希望学生能弥补这个缺憾。「教书的,当自己没有希望的时候,就把希望寄讬给下一代,希望你们有朝一日能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