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從空處起 古代焚香諸貌

活動目的(如:學生獲益程度之預期)
讓學生從多元的觀點認識藝術的領域,透過書院生活教育提升學生的品德修養與藝文賞析及陶冶生活。讓學生從中國古代焚香文化意涵的角度,連結佛教思想學術領域。在跨領域的結合應用之下,弘揚佛光山星雲大師推行的人間佛教之精神。

活動內容
江赫老師展示中國歷代以來,不論是皇宮貴族、文人雅士或是佛教僧侶皆有焚香之雅致。從許多張歷史照片中,窺究「香」的意涵與方法。如:焚香必於深房曲室,用矮桌置爐與人膝平,火上設銀葉或雲母,製如盤形以之盛香,香不及火,自然舒曼無煙燥氣。
講師江赫以北宋詩人黃庭堅的〈謝王炳之惠石香鼎〉詩詞「薰爐宜小寢,鼎制琢晴嵐。香潤雲生礎,煙明虹貫岩。法從空處起,人向鼻頭參。一炷聽秋雨,何時許對談。」呼應「法從空處起 古代焚香諸貌」之課程主題。現場設備齊全焚香工具,介紹古代焚香的方式有香爐及香盒。焚香的工具都可以在千古流傳至今的古畫中可見一斑。特別是,在古代的焚香人都是童子或侍女。只要生活水平達一定標準時,「焚香」就成為基本必備條件。
在介紹「焚香」的歷史背景與發展過程後,江赫老師示範焚香的方式,並讓同學們一起實務操作,同時介紹焚香的工具及物品,如:炭擊,用來焚香;炭炳(香炭),是秘方調製,將炭搗碎後,加上配料,脫水成形。同學們在一邊學習焚香的過程中,也紛紛向老師提出疑問,如:為什麼以這樣的焚香方式沒有煙?炭餅放置的位置與香味濃郁的關係。並對各式各樣的焚香工具感到新奇不已!

1.請寫下本活動/課程你的學習收穫?
學習到「焚香」的方法:在宋代,焚香必於深房曲室,用矮桌置爐與人膝平,火上設銀葉或雲母,製如盤形以之盛香,香不及火,自然舒曼無煙燥氣。
學習到「香」的演變:從遠古時期到現代祭祀、祈禱,都要有煙。「香」和「煙」在焚的活動中,具備相當重要的意義。「香」既可飄渺於寺院,又能怡情養性。現代的焚香,可以醒腦提神,去濁存清。
學習到「香」的知識:在香文化的學習和實踐中,香道是以「香」為媒介,以「香」為載體,聞「香」悟道。「香」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饋贈,自古以來,「香」就是人類生活的文化,是健康的益友,養生的良品。
學習到「實務操作」:灰壓(壓灰)與佛教早晚課上殿之前,香燈工作的「平爐」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平」的過程中,體驗置心一處的禪修,靜心與定心,才能「平」出修行的基本功。
2.請寫下你對本活動/課程的感想及意見?
授課老師江赫一開始對香的疑問,進入「香道」領域,因為用心學習,而成為一方專業。因此,我們也要效法講師的精神,對於求道學習,也要抱持著「疑」的心態,在找尋答案的過程,不斷地努力精進,成就道業。
香道,即是通過眼觀,手觸,鼻嗅的品香過程,對香品進行心靈的體驗,從香悟道。讓處在生活步調與資訊變化快速的我們,回歸自然與平靜的狀態,將躁動的心,沉澱安定。
對於「香」有更深入的認識。香,不只是表象在寺院燃香,而是有許多的學問與步驟,以及講究的禮儀與焚香的工具和器皿。對於焚香的香木材料,也有一番講究,當中亦包括身分與階級的象徵。從講座中得以一睹古人在當時生活中的樣貌。
從「香道」中體悟時時觀照內心的重要性。例如:如何放炭團,平香灰。在每一個步驟都會影響到「香」的品質。從講座中發現一個有趣的地方,那就是在中國古代並沒有「香道」一詞的說法,因為當時只有具備一定身分與地位的人才會使用「香」,因此不會特別說它。但是,發展至今,「香道」卻成為特別的文化,而且是極少數的人才會接觸它。可見文化的保存是十分重要且客不容緩。因此,我們必須多加學習,並將「香道」傳承下去,以保持中國文化的歷史傳統。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